前几天做了个梦,醒来后一番感慨:“人即使能骗过全世界的人,也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
去年底去美国开个学术会议,在看poster展板的时候碰到个“特别”的小姑娘,她展出的结果非常“不寻常”。按道理来说,做我们这一行的,要想提出某些观点或者证明某些推论,都需要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这些论据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在学术会议上可以看到很多翔实的论断、惊艳的结果,再不济也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这个小姑娘的poster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首先是我们研究的东西还算类似。她的工作是研究A和B是否有联系,在我们这个领域一般认为A和B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但谁也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个小姑娘是uc berkeley的研究生,看样子是本土美国人,她导师也是业内牛人,用的是还没公开的卫星数据(仪器就是berkeley的人搞的)。但她展出的结果看起来杂乱无章,与理论值差距很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于是我就和她聊起来了,我说我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分析这种东西花了很多时间,我问她你这个得弄好几个月才能分析完吧?
听到这里她明显很有感触,一下子说了很多,她说她分析这个花了好几年,找了几千次事件,由于是比较新的东西,也不能编程序去找,全是手动找的,相当麻烦。经常是某次事件这里符合条件但那里又不符合,还要考虑某某条件和某某条件的影响,如此等等,所以得到的结果很不好,目前看来没什么价值。我问她还打算继续做吗?她说会继续做。我又问,“你找了几千次事件都没能找到有用的东西,你能从剩下的事件中找到好的结果吗?” 她说:“不,我只想看更多的结果 (No,I just want to see more results)。”
当我听到她的回答后,我发现我问她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和她高下立判了,我想起了国内儿童教育界里一句矫情的话,“输在起跑线上”,我以前很不削这句话,现在发现它很贴切,这才叫输在起跑线上。探索性的工作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否做出来有时候要看运气。这个小姑娘做科研的出发点是让人敬佩的,她并非为了要得到什么“好结果”,而是纯粹的去探索,去看看那里有没有路,即使没有路了也要去看看路的尽头到底有什么。我也想起了导师的教诲,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开导我们科研的目的要单纯一些,不要为其他的事情所拖累,鼓励我们去探索,鼓励我们勇敢向前迈步,这才做科研应有的态度。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能存活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或者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然而新时代的人类不仅仅是要生存,面对社会的发展,你需要适应变化,但你要做哪些改变?你正在做什么?你想要做什么?大航海时代有那么一大群伟大的探险家,但最后能为我们所记得的也就那么几位,大多数的探险者已被人们遗忘。探索的风险很高,你愿意做探险家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也许还没有答案,但正如开头说的,“你骗不了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内心渴望成功,但不同的人对成功又有不同的理解。不论要怎样定义“成功”,虽然些事情你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做你永远也不会成功。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丰富的经济基础给予其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极大的物质条件,为他们去主动探索创造了燃料。我很看好中国,今后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科学素养高的本土研究者。
是的,物质基础是重要的一方面,关键还有价值观的问题。
文中提到“A和B是否有联系”,A 和 B 指的是什么?非常好奇。
专业上的一个问题,还在没确定 :)
同是探索者,感触颇深,名垂青史者注定少数,但哪怕既成铺路者我也心安理得
PE的道路追随wingwy大哥N年了,希望能出一个64的 win10 PE for surface pro4的。
你好,多谢支持,承蒙抬爱了。只是最近我家小孩刚出生,可能要忙一段时间了。
记得多年以前戈尔在他气候变化的演讲中,充分的论述了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对全球温度的影响,也是一个典型的是A对B的影响,还是一个B对A影响的问题。
探索性的工作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否做出来有时候要看运气。这个小姑娘做科研的出发点是让人敬佩的,她并非为了要得到什么“好结果”,而是纯粹的去探索,去看看那里有没有路,即使没有路了也要去看看路的尽头到底有什么。
说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