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字 ‘感悟’

前几天,一次台风带来的弱冷空气让最低气温降低到了21度,标志着今年开空调降温睡觉的日子结束了。不过在我记忆中,这样的温度在晚秋时节也是相当温暖了。我这几年一直在南方,本来已很少感受到昔日秋冬的凛冽,唯有年初新冠的连续感染,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寒冷。尽管当时已经21-22度,但在大学城,出没着一个包裹着长羽绒服的人,迈着沉重的步伐,眼里是挡不住的疲惫。我想多年以后,我仍然会记得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校园中穿着羽绒服的那个春天。

从年初到国庆,绝大多数时候,我不得不晚上10点多就上床入睡,有几次甚至在9点左右。这种作息方式使我回想起20多年前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光。然而,尽管看似我早早上床,但每天醒来时,我的胸口总是笼罩在一种无法言喻的压迫感中,宛如沉重的山峦,使我无法自由呼吸。而夜晚多次无端的醒来也极大的损害了我的作息,白天的到来多伴随着倦怠无力和头部晕疼。这些压迫感和晕痛感如影随形,仿佛一只铁钳紧紧的夹住我的上身,使我无法舒展,感到极度的不适。

(更多…)

距离新冠感染快50天,我还没有完全恢复,可能就是网上说的“长新冠”症状了。感觉这个病毒实在太过诡异了,感染后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虽然网上也有很多人分享经历,我这里还是简单记录一下感染恢复然后又两次加重和恢复的过程。

我上次非常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在2019年6月COVID19疫情爆发前,主要症状是喉咙痛和流鼻涕。当时也是病情严重并且反复,用上了激素,还不小心吃了超量的抗生素,造成了后来几年的肠胃问题。说来也巧,另一次非常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在2003年2月SARS疫情爆发前,这也是我记得的唯一一次因为发烧住院输液的上呼吸道感染。

(更多…)

前几年看过朱校长讲的量子意识以及科学与佛学。刚看到标题的时候还以为是伪作,因为朱校长是严肃的科学家。后来看了正文,发现朱校长真的是在尝试用科学的方在阐述量子力学(主要是量子意识)与佛学的关系,见《朱清时: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https://www.wingwy.com/archives/2018_01_57465.html 朱校长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化学物理,本身不涉及量子力学的研究,没有了先入为主抑或是约定俗成的一些理念的影响,这也许使得他反而能跳出传统量子力学的桎梏,以不同的理念来看待佛学与量子科学,提出到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我们这一时代的人在学生阶段主要接受的理工科教育,用现在流行的概念来说叫STEM教育。正经的哲学没有老师讲过,佛与道也不会出现在课堂上。也就因为还算有些兴趣,偶尔看到佛道相关的东西时我倒是也能看下去。最近刚好就看到个关于佛和修道的故事,突然有了一些想法。当然,比起朱校长的逻辑严密、体系坚实、大家风范,我的这些想法只能算是乱谈了。

故事从下面关于和尚努力修道的问答开始。

有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佛家讲看破虚妄,明心见性,这就是和尚的努力修道。然而说“众生皆佛”,那管他还是不是和尚?和尚与士兵、皇帝有什么区别?和尚修的道与士兵、皇帝修的道又有什么区别呢?再说为何要修道?有什么目的?又说“心中有佛,处处是佛”,如果内心向道,为何又要努力修道呢?修道不应该有固定的形式,大众眼中的不修道也许是另一种修道的方式,更何谈甄别努力与不努力?“心物一元”,既如此,何有饥困?何有食眠?自然也就没有不同,没有大师与和尚的这个对话,这个故事不会流传下来,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们了。对于道家来说,那个忘掉的和尚恰如“至人无己”,努不努力修不修道则是“神人无功”,对境无心的这个故事则暗合“圣人无名”。按这么理解,佛道对于我们这个故事确是殊途同归。

(更多…)

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都会吐槽食堂难吃。今天突然想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类与动物一大区别就是实现了社会分工,这让我们不用像动物那样每天花很多时间去找吃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类。按理说我们是这种分工的受益者,应该很欢迎食堂。那为什么会觉得食堂难吃?人从动物进化过来,动物每天可以吃的东西应该比食堂少多了。牛羊吃草,猪吃饲料,大熊猫吃竹子。而且动物还不会烹饪,按说那些东西会很难吃。动物为什么吃不腻?或者说动物也觉得不好吃,但没的选择,不吃就饿死了?这就又引出了几个问题,动物也会觉得食物不好吃吗?生物为什么会觉得食物不好吃?

从生命的起源来看,最开的生物似乎只需要摄入一些无机盐和简单的有机分子当食物就可以了,根本不会有好不好吃的概念。按进化论来讲,人是高级动物,人觉得食物不好吃,那是进化的结果。达尔文说,在进化中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最聪明最强壮的那些,而是最适应变化的那些。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了,远古时期食物稀少,应该是不挑食的人类更能适应环境,挑食的都被饿死了。进化的方向是不在意食物口味的人更容易活下来。所以现代人类应该越来越不在意食物好不好吃。进一步推论,人从猴子进化来,所以人应该比猴子更不在意食物好不好吃。这显然不是事实。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更多…)

主讲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讲演者简介: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

  演讲简介:朱校长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同时,朱校长介绍了科学界的新假说,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主持人: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朱清时校长、宗性法师、林德深教授和杜忠诰老师。这些都是跟南老师有很深的因缘,而且透过各种方式在身心性命之学颇有心得的人。所以我想今天,是一个盛会,是一个特殊的缘份。
(更多…)

前几天做了个梦,醒来后一番感慨:“人即使能骗过全世界的人,也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

去年底去美国开个学术会议,在看poster展板的时候碰到个“特别”的小姑娘,她展出的结果非常“不寻常”。按道理来说,做我们这一行的,要想提出某些观点或者证明某些推论,都需要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这些论据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在学术会议上可以看到很多翔实的论断、惊艳的结果,再不济也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bird_and_wharf

这个小姑娘的poster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首先是我们研究的东西还算类似。她的工作是研究A和B是否有联系,在我们这个领域一般认为A和B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但谁也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个小姑娘是uc berkeley的研究生,看样子是本土美国人,她导师也是业内牛人,用的是还没公开的卫星数据(仪器就是berkeley的人搞的)。但她展出的结果看起来杂乱无章,与理论值差距很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于是我就和她聊起来了,我说我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分析这种东西花了很多时间,我问她你这个得弄好几个月才能分析完吧? (更多…)

我记得上一次在球场踢足球已经是2007年5-6月了,到现在已经快7年。这几年换了地方后,几万人窝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小地方,共享一个篮球场,只好改打篮球。好在周围也有很多人打篮球,场地后来也加了一个,能保证基本的锻炼。但打篮球容易受伤,有一次扭伤脚1年多才恢复,去年夏天也扭了一次,直到现在还有点感觉。受伤不能运动的感觉非常苦闷,即使没受伤打篮球也没有踢足球那种感觉。无奈附近没方便踢球的场地,也没找到能一起踢球的一群人,好久没体会到这种感觉了,似乎连梦都没梦到过踢足球。不过在球场上自由奔跑的感觉是很难忘记的,前些天和同学滑雪过后又有了那种速度的感觉。我很清楚的记得最近有两天做梦都梦到踢足球了。
(更多…)

最近的工作似乎涉及一些多维空间与能量的问题,发现这些东西好像又和弦理论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知道,质量与能量就像硬币的两面,其实可以拓展一下,在高维空间中,质量与能量可能也只是某个高维物体的其中两个面而已。全世界很多顶级的学者都在研究弦理论,特别是超弦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弦理论开始靠谱了。当然,这个东西确实太深奥,不知道这和我的工作有多相关,也不知道能做出些什么。

另外,偶然发现朱校长几年有过一次关于弦论与佛法讲演,还有退休时的采访,一并转载过来。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更多…)

在战争中,一条关键的情报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指挥者也能通过及时有效地的信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及时有效的信息也意味着财富,欧洲的罗斯切尔德家族也就是靠及时获取了拿破仑战败的消息通过操纵英国国债暴富的。我们也能看出从这里也能看出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又比如《魂断蓝桥》,《天堂影院》和《神雕侠侣》中男女主角如果能用手机或者email相互联系,他们的爱情故事中也不会有悲剧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在现代最快能以光速传递,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地区时差或其他因素还是会导致一些问题。

客户A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B是潜在的合作对象,于是开始沟通。 (更多…)

浮躁的社会使得人们总在追逐一些虚幻的东西,却很少思考一些其实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有人一本正经的谈人生谈理想,大部分人会笑着走开,觉得那是似乎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有感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转载一下。

有一位娱乐记者朋友,约我出来聊天。他和我说,受不了在北京生活的巨大反差。一方
面,他经常接触各种明星大佬,与他们谈笑风生,出入酒店豪车,来回有人接送。可是
另一方面,他蜗在一个十平米的出租屋,解决不了户口,一个月拿着加上车马费刚够维
持自己表面光鲜生活的薪水,真正有事时,他所认识的那些大人物,也没有人会把他当
一回事。

他说,自己的生活犹如奇幻,今天见xxx,明天和xxx喝茶,很容易感觉自己非同一般,是
个人物,在朋友面前也倍有面子。可是当他回到那个狭小的出租屋,才会被一闷棍打回
现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