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关键字 ‘感悟’

主讲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讲演者简介: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

  演讲简介:朱校长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同时,朱校长介绍了科学界的新假说,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主持人: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朱清时校长、宗性法师、林德深教授和杜忠诰老师。这些都是跟南老师有很深的因缘,而且透过各种方式在身心性命之学颇有心得的人。所以我想今天,是一个盛会,是一个特殊的缘份。
(更多…)

前几天做了个梦,醒来后一番感慨:“人即使能骗过全世界的人,也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

去年底去美国开个学术会议,在看poster展板的时候碰到个“特别”的小姑娘,她展出的结果非常“不寻常”。按道理来说,做我们这一行的,要想提出某些观点或者证明某些推论,都需要相应的论据作为支持,而这些论据应该是很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在学术会议上可以看到很多翔实的论断、惊艳的结果,再不济也有些很有意思的观点。

bird_and_wharf

这个小姑娘的poster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首先是我们研究的东西还算类似。她的工作是研究A和B是否有联系,在我们这个领域一般认为A和B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但谁也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个小姑娘是uc berkeley的研究生,看样子是本土美国人,她导师也是业内牛人,用的是还没公开的卫星数据(仪器就是berkeley的人搞的)。但她展出的结果看起来杂乱无章,与理论值差距很大,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于是我就和她聊起来了,我说我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分析这种东西花了很多时间,我问她你这个得弄好几个月才能分析完吧? (更多…)

我记得上一次在球场踢足球已经是2007年5-6月了,到现在已经快7年。这几年换了地方后,几万人窝在一个寸土寸金的小地方,共享一个篮球场,只好改打篮球。好在周围也有很多人打篮球,场地后来也加了一个,能保证基本的锻炼。但打篮球容易受伤,有一次扭伤脚1年多才恢复,去年夏天也扭了一次,直到现在还有点感觉。受伤不能运动的感觉非常苦闷,即使没受伤打篮球也没有踢足球那种感觉。无奈附近没方便踢球的场地,也没找到能一起踢球的一群人,好久没体会到这种感觉了,似乎连梦都没梦到过踢足球。不过在球场上自由奔跑的感觉是很难忘记的,前些天和同学滑雪过后又有了那种速度的感觉。我很清楚的记得最近有两天做梦都梦到踢足球了。
(更多…)

最近的工作似乎涉及一些多维空间与能量的问题,发现这些东西好像又和弦理论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知道,质量与能量就像硬币的两面,其实可以拓展一下,在高维空间中,质量与能量可能也只是某个高维物体的其中两个面而已。全世界很多顶级的学者都在研究弦理论,特别是超弦理论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弦理论开始靠谱了。当然,这个东西确实太深奥,不知道这和我的工作有多相关,也不知道能做出些什么。

另外,偶然发现朱校长几年有过一次关于弦论与佛法讲演,还有退休时的采访,一并转载过来。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序言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更多…)

在战争中,一条关键的情报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指挥者也能通过及时有效地的信息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及时有效的信息也意味着财富,欧洲的罗斯切尔德家族也就是靠及时获取了拿破仑战败的消息通过操纵英国国债暴富的。我们也能看出从这里也能看出及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又比如《魂断蓝桥》,《天堂影院》和《神雕侠侣》中男女主角如果能用手机或者email相互联系,他们的爱情故事中也不会有悲剧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在现代最快能以光速传递,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地区时差或其他因素还是会导致一些问题。

客户A在做市场调研时发现B是潜在的合作对象,于是开始沟通。 (更多…)

浮躁的社会使得人们总在追逐一些虚幻的东西,却很少思考一些其实很简单的问题。如果有人一本正经的谈人生谈理想,大部分人会笑着走开,觉得那是似乎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有感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转载一下。

有一位娱乐记者朋友,约我出来聊天。他和我说,受不了在北京生活的巨大反差。一方
面,他经常接触各种明星大佬,与他们谈笑风生,出入酒店豪车,来回有人接送。可是
另一方面,他蜗在一个十平米的出租屋,解决不了户口,一个月拿着加上车马费刚够维
持自己表面光鲜生活的薪水,真正有事时,他所认识的那些大人物,也没有人会把他当
一回事。

他说,自己的生活犹如奇幻,今天见xxx,明天和xxx喝茶,很容易感觉自己非同一般,是
个人物,在朋友面前也倍有面子。可是当他回到那个狭小的出租屋,才会被一闷棍打回
现实。
(更多…)

比尔盖茨大二时的数学作业,发表于SCI期刊《Discrete Mathematics》1979年27卷。

标题: BOUNDS FOR SORTING BY PREFIX REVERSAL
作者: GATES WH; PAPADIMITRIOU CH
来源出版物: DISCRETE MATHEMATICS 卷: 27 期: 1 页: 47-57 DOI: 10.1016/0012-365X(79)90068-2 出版年: 1979
被引频次: 82 (来自 Web of Science)

出题目的是Christos Papadimitriou(后面简称帕帕),帕帕是一位希腊裔的美国人,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目前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他还在哈佛大学任教(青椒),由于教的数学课没什么人感兴趣,他也就随便应付一下(我自己想的,呵呵),多数时间搞自己喜欢的研究。课程结束后,他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题目。他很“满意”,绝大多数学生都交了白卷,唯独一份一卷子让他眼前一亮——没错就是比尔盖茨的答卷。后来,他找到盖茨,劝说他毕业之后跟自己做研究生。盖茨问他什么样的研究是比较Top的领域,他说你做的答卷就算是。
(更多…)

最近到五台山,看到一页有关佛教的宣传品,上面就一篇文章–“常怀感激”,不知道原作者是谁。我拿来看了一下,虽然文中有些地方有很深的佛教影子,好像有点儿“鸵鸟心态”的感觉,不过整体上还是很不错的。也许我的理解有误或是境界不够,那种在高修为的佛法大师眼里的“苦行僧”似的逆来顺受的心态,我不能认同。生物的进化需要正常的竞争,而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无“争”的世界只能存在于想象当中,为了受苦而受无谓的苦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正常的“争”也可以是一把双刃剑,而过度扭曲的“争”则是毒药,从古到今,毁在这上面的人太多了,正所谓物极必反,能拿捏得当的人还是太少。当然,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又如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争斗佛家是反对的,但主流社会还是认同并且推崇他们的作为。人们都希望人生中有闪耀的时刻,起伏的人生是精彩的,无论站在峰上还是谷底,我们最需要的是平和的心,这篇佛教文章的一些地方还是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来看看这篇关于“感激”的文章。

(更多…)

  文/陈漠

  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若不能,就会琢磨:为什么别人排的队总比我的快呢?

  没有时间感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慢的能力?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可以快,就决不能慢。有了比较,加上重复、单调、复杂、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围、失控和不公平等经常性的情境,中国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满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急的心态带来了什么?欲速则不达。“大多数人在追求快乐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克尔凯郭尔语)我们迎来了更多的灾难和意外,更低的效率和更坏的结果。

  就这样,在“急之国”,我们快速地消耗着自己。等我们真正明白快慢、张弛、紧疏、得失、成败、忙闲的人生之道时,可能一切都晚了。

   (更多…)

莫之许:中国社会除了成功,别无信仰

提要:至少在当下的阶段中,追逐现世功利仍将是主要的社会潮流,对于在此潮流中浮沉的芸芸众生而言,打动他们的更多是那些鲜活的成功案例,而不大可能是什么新的价值理想,至于价值理想与现世功利之间新的平衡的建立,注定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方舟子披露”打工皇帝”唐骏学历可能造假的微博, 终于由茶杯里的风暴演变成为”学历门”, 尽管事态发展看上去越来越不利于唐骏,但公众评价却并非如此,网民似乎并不会为唐骏是否拿到学位,抑或专利权是否属于他本人这类事所扰。截止于周二晚,近日的一个在线调查表明,4760名网友中约76%都认为个人能力远比学历重要,只有不到1%的人持相反意见。除学历比能力重要论之外,尚有作假之人太多,没必要单挑唐骏论、成功更重要论等等,综合而论,不妨名之曰,只要成功,一切皆OK。

早有论者指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更推崇现世的价值,经典中随处可见此类论述,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外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一不指向于短暂一生中的成就和作为,将之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或许并无此等抱负,但人生价值的寄托也与之有所同构,即都将此生或现世的成就和作为置于优先位置,消极者如“人死如灯灭”、“好死不如赖活着”,积极者则追求“吃香喝辣,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希望轰轰烈烈地牛一把。因此,推崇成功,不及其余,实为中国人价值观内的“深层结构”,鲜有人能出其外。

(更多…)